簽署《巴黎氣候協議》五年后,化石燃料仍占據著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卻獲得了最強勁的增長,即使疫情危機也沒有消除這種增長勢頭。

順風順水的可再生能源
IDDRI(巴黎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智囊團尼古拉斯·伯格曼斯(Nicolas Berghmans)說:“化石燃料仍然占主導地位,但目前形勢顯然有利于可再生電力。”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太陽能電池板的裝機容量大幅增長,從2015年的217吉瓦升至去年的578吉瓦。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電力概況》,這相當于俄羅斯2015年總電力生產能力的兩倍以上。
雖然能源行業在2020年大受打擊,但在中美兩國,以太陽能和風能為主導的可再生能源已占新增產能的近90%。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數據,2021年新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將達到創紀錄的200吉瓦。它預測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將超過煤炭,成為電力生產的主要來源。
伯格曼斯說:“在疫情危機期間,我們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開發并沒有看到很多縮減的趨勢,這得益于成本的下降和公眾持續的支持。”在一些國家,支持力度甚至得到了加強,因為這些國家將支持向清潔能源轉型作為本國經濟發展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受到威脅的石油
根據英國石油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的一項研究,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化石燃料繼續占據全球能源結構中的主要角色-其中石油占全球能源結構的33%。目前,石油及其衍生的燃料繼續在交通運輸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并且對于工業用途(例如塑料制造)至關重要。然而,各國政府為減緩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限制措施嚴重打擊了運輸行業,航空旅行業幾乎停滯,這導致燃料需求大幅下降。國際能源機構估計,2020年的原油需求下降近9%。油價也受到重大打擊,其中一項主要合約一度跌至零以下,不過隨后已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水平,預計2021年需求將隨著全球經濟一起反彈。
對于中期內的石油前景,各方看法不一。一些專家認為,石油需求已經見頂,而歐佩克(OPEC)成員國則認為,由于新興國家的存在,石油需求將繼續上升。“我們正處在一個拐點上,”伯格曼斯說:“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十年運輸領域將發生重大轉變。”隨著電池價格的下降和續航里程的提高,以及更加嚴格的污染法規等強制措施,電動汽車有望最終在大眾市場取得突破。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去年電動汽車的銷量僅占總銷量的2.6%,占總上路車輛的1%,因此電動汽車的銷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煤炭和天然氣的不同命運
盡管煤炭燃燒對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有著有害的影響,但因為其在發電發熱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它仍然是世界上使用量第二大的燃料。但同時,煤炭正在走下坡路也是顯而易見的。國際能源署預計,2020年的煤炭使用量將因疫情下降7%,并且永遠不會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天然氣比石油,尤其是比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從中期來看,天然氣可能會出現溫和增長,以彌補燃煤電廠的退出后的電力供應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天然氣發電站用來取代燃煤發電站的時間與進度應值得被關注。
繼2020年需求下降后,IEA預計2019-2025年期間全球能源需求的年均增長率為1.5%。
看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盛鼎!